移動式WiMAX天線設計
移動裝置內嵌的WiMAX天線必需具備下列特性:
1. 輕巧、薄形化
2. 天線本身擁有接地(ground)結構
3. 無放射指向性
基於上述理由,採用膜片狀天線(film type
antenna)結構較為合理,這種結構是由厚0.1~0.2mm銅板與厚 的聚蔥亞胺膜片(Polyimide flim)碾壓(laminating)製成;為滿足上述三條件,WiMAX用天線被設計成具備三個放射元件狀。
圖5是WiMAX天線的基本結構,為了使天線具備2GHz以上頻域特性,因此天線具有三個獨立的共振點,分別是二個Open stub與一個short stub。

有復歸損失(return loss)的閥值以下的頻寬,必需透過設計條件使賦予的範圍能夠變成最大值,接著再利用傳輸線路理論計算各線路的長度,其結果如圖6所示。
第一個Open Stub距離供電點大約16mm,第二個Open Stub距離供電點大約13mm,第三個short Stub則形成迴路(loop)結構,迴路的長度大約45mm,天線整體的外形尺寸為 。
圖7是復歸損失的計算結果,由圖可知復歸損失低於 的頻域大約是2.8~6.6GHz,證實本天線可以含蓋3.8GHz的頻域。
圖8是3.32GHz、4.86GHz、5.97GHz三共振點的電界分佈模擬分析結果,由圖可知第一個與第二個Open Stub在低頻端與中央頻率發生共振,第三個short Stub則在高頻端發生共振。


根據以上檢討結果試作的膜片狀天線,具體結構天線導體使用銅板,該銅板的兩面再用聚蔥亞胺膜片(Polyimide
flim)碾壓(laminating),天線總厚度低於0.3mm,供電使用直徑1.1mm的同軸纜線。
圖10是計算值與試作天線的復歸損失比較結果,由圖可知試作天線的低頻端與中央頻率的共振頻率幾乎與計算結果一致,高頻端的共振頻率只有300MHz,而且朝低頻端方向移動,根據模擬分析結果顯示共振頻率的反射已經有效被抑制。
上述計算值與試作結果略有差異,主要原因是兩者的供電方式不同所造成,根據以上結果證實,此天線可以實現3GHz以上寬頻域特色。

圖11是試作的寬頻天線在3GHz與5GHz時的放射特性(pattern)測試結果,如圖所示,垂直與水平偏波成份分別以藍色與紅色表示,在3GHz與5GHz時都呈無指向性放射圖案,而且完全無零點(Null)現象。
移動裝置用天線要求的無指向性放射特性,是指任何角度、位置都能夠維持通訊,它對無線通訊非常重要。根據上述放射圖案利用下式計算各頻率的平均等化。
平均等化 ----------------(1)
: 垂直偏波的等化真值
: 水平偏波的等化真值
: 方位(azimuth)角度(0,1,2,----------,359)
: 量測step數(=360)

圖12是上述天線的平均等化特性量測結果,根據量測結果顯示,本天線在2.5~6.0GHz頻域範圍內,具有非常平坦的等化特性,而且能夠獲得odBi(包含纜線損失在內)的高等化值,使用頻寬範圍內平坦的等化特性對移動式WiMAX非常重要。圖13是本天線的群延遲測試架構圖,如圖所示,天線對向設置在電波暗室內,彼此的距離依序從40cm、60cm、80cm變化。
圖14是群延遲的測試結果,根據測試結果顯示本天線的群延遲特性,在2~6GHz頻域內能夠維持一定值,它的分佈不均值低於1.2nsec。



通訊業者普遍認為2007年開始,WiMAX(IEEE 802.16e-2005)支援的 頻率可望普及化,為擴大天線的適用頻寬,研究人員將設置天線的周邊環境一併列入考慮,重新計算各放射元件的長度進行天線最佳化設計,再將該天線設置在標準的模擬框架內,進行天線特性的量測。
圖15天線設置在塑膠材質模擬框體時的外觀,圖16是天線設置在模擬框體時的狀態,模擬LCD為金屬材質,模擬框體LCD端黏貼銅薄片,模擬遮蔽電磁波的金屬膜片,電磁波傳輸用穿透窗口則是在天線周圍切割 孔穴。
圖17是天線設置在塑膠模擬框體時的歸復損失(return loss)測試結果,如圖所示模擬實用環境的最佳化天線,歸返損失低於 時可以含蓋2.2~7GHz的頻率範圍,該特性幾乎網羅 所有無線通訊的頻率範圍。
圖18是上述天線的平均等化結果,如圖所示它可以獲得 (包含纜線損失)的高等化特性,符合實際要求目標。




|